2020年初,在“双区驱动”巨大利好发展机遇下,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投资启动总部建设项目。在市、区的共同努力下,该总部项目仅仅用时145分钟,即完成了原本要182天的土地证办理到施工许可证签发流程,创下了中山项目建设“拿地即开工”的新纪录。
“每个环节精确到分钟,哪个部门稍微打个瞌睡,这件事情都完不成。”在2020年8月12日现场办公时,市委副书记、火炬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表示,火炬区将按照“奋战2020拼项目落地速度”的承诺,从个案中总结经验,力求形成更加完善的机制,常态化运作出高效率、高水平。
“拿地即开工”是我市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不断总结经验、梳理流程、创新机制,推出企业代表制度常态化、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创新驱动“224”工程、鼓励发展总部经济、高端人才引育计划、粤澳跨境支付等系列改革创新,重塑发展新优势。
在减税降费等稳企安商政策扶持下,华帝公司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生产更加智能化。 受访者供图
重商亲商扶商,企业代表制度常态化
2020年2月9日,我市发布《关于应对疫情稳企安商的若干措施》(“稳企安商20条”)。紧接着,建立市镇两级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万干扶万企”活动,推动企业代表制度常态化。
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全市打响政务服务质量大提升攻坚战,建设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综合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坚持重商亲商扶商,以一流的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拴住企业的心、稳住企业的根。
2020年6月24日,我市召开中山市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强调要打好企业代表牌,覆盖了全市3700家规上企业的企业代表制度要常态化坚持下去,并不断改进提升,全心全意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和贴心“保姆”。
岐江新城石岐总部经济区推介会(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文波 摄
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突破46万户
“在中山开办企业,已完全实现零跑腿,足不出户,‘指尖办照’,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当天可获取营业执照。”广东钩玄工商代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业务代理公司,对中山企业开办进入“智能化时代”的现状,其工作人员肖结莹深有感触。
2020年,我市进一步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目前,我市开办企业全流程平均时间已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最快0.5个工作日办结,部分甚至实现了秒批。
2020年“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下放459项镇街管理职权,全市政务服务2300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844个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一网通办”率达97%。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快,电商产业链逐步完善。
截至2020年底,我市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再创新高,突破46万户。
由万博新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机构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中,中山的评价结果位于第一梯队。
5G+视频导办平台上线,东区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导群众下载程序(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引入重大平台,打造中山科技“新引擎”
2020年1月19日召开的中山市委第十四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创新增强内生动力,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224”工程,其中第一个“2”,就是建设光子科学中心等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0年5月20日上午,我市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共同举办“2020中山自主创新论坛暨海外专家南粤行”活动。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我市积极争取了一批国家和省的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将依托光子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规划建设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山科技创新园,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舒适、便捷、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打造中山科技创新“新引擎”。
奖励政策加码,为总部经济护航
从2020年1月1日起,《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意见》正式施行,之后又陆续出台《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实施细则》《中山市总部人才子女入学办法》等配套政策,形成了较完备的总部经济“1+N”政策体系。新的总部经济政策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扩充了总部企业认定范围,加大了服务业总部扶持力度,提升了落户奖、贡献奖的奖励标准,加大企业落地、人才落户吸引力,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政策支撑。
2020年,我市共认定总部企业64家,中顺洁柔、华帝、明阳、奥马、中炬高新等制造业及壹加壹、九州通、完美等服务业企业在列。2020年,全市共兑现总部企业所有奖励约1亿元,包括落户奖、经营贡献奖、人才奖等。为70个总部企业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问题。随着进一步加强培育招引,总部企业规模将不断壮大,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后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总部经济板块将不断做大,为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跨境移动支付,澳门同胞更方便
为积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中关于“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有序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要求,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中山与澳门的支付互联互通进展顺利,面向澳门居民的跨境移动支付服务“跨境钱包”落地中山等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0年12月14日,中山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成功开展粤澳跨境电子账单直接缴费业务。12月下旬,澳门居民持有实名注册的澳门中银手机银行APP 或MPay澳门钱包APP,即可在东区、坦洲镇、三乡镇等中山辖区内304个有受理标识的商户进行跨境支付。12月28日,中山市第一台支持港澳居民通行证的个人信用报告自助查询机正式启用,标志着征信服务取得新的突破。中山将积极探索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推动大湾区支付一体化建设为湾区居民提供更多便利。
多措施并举,打好人才引育“组合拳”
2020年11月,为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干部人才支持,我市决定开展“333”紧缺急需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引育计划,即用3年时间引进培养300名30岁以下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首次聘期实行年薪制。
去年,我市人才工作持续作出调整。2020年4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强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的具体措施》,即“人才24条”,重点围绕提供人才幸福安居保障、鼓励和支持人才入户中山、完善人才子女教育保障、畅通高层次人才随迁配偶就业渠道、提升人才医疗保健服务、大力激励宣传突出贡献人才、持续培育中山青年人才7个方面提出务实管用的24条措施。2020年12月9日,针对“人才24条”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此外,还制定相关政策,科学合理地评定“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评价中的积极作用,让人才“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