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特别光明的结果,才配得上这么出其不意的开局。
2020年经济数据出炉,中山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超乎预期的成绩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151.59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排名由2019年的全省“垫底层”,上升至中游。
多年来,中山GDP增速持续下行,经济总量不断被兄弟城市超越。当中,有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使然,但更多的原因,在于自身发展结构失衡、转型滞后、动能乏力、干劲衰减。
2019年底,市委、市政府发出“重振虎威”动员令,在全市上下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把干部群众求变、求突破的热切期盼,汇聚为打赢经济翻身仗的磅礴动能。同时,针对土地碎片、产业升级、交通瓶颈、队伍建设“四个之困” 作出一系列部署,以非常之举破非常之局。
2020年,虽然遭遇新冠疫情与国际贸易博弈等多重因素叠加冲击,但中山始终不慌不乱、不折不挠,不仅全年GDP增速扭负为正、打出漂亮的V型反转,而且增速在全省的排位大幅跃升。一年来,“中山舰”开足马力、逆风破浪。这段不凡历程有一个清晰注脚,那便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个“轻”,是卸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的“轻”。
连续多年的经济滑坡,让身为昔日“小虎”的中山虎威不再、虎势渐失。
经济问题,又是各类问题的总集成,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方面,城市发展退无可退,必须穷尽办法全力扭转;另一方面,历史问题集中暴发,消耗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许多工作举步维艰。
面对各方的关切忧虑,欲说还休;面对别有用心的炒作,欲辩无言。千言万语一句话,“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难上难。”只有卸下背负日久的历史包袱,才能轻装上阵;只有发展重回正轨,才能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聚焦中心、靶向发力。2020年,中山GDP一步一个台阶上行:一季度-13.1%、上半年-6.5%、前三季度-1.4%、全年1.5%。虽然增长幅度不大,但这个“正”,意义非凡。设想一下,在前年经济全面探底的情况下,如果去年“山河依旧”,踩不住刹车,对城市形象、干部士气、社会信心来说,都将是一记沉重打击。
好在,中山做到了,不仅没有被困难击倒,而且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坚韧。这对我们直面挑战、继续前行,不啻于一颗“定心丸”。
——这个“轻”,是产业结构调整、体态轻盈的“轻”。
改革开放前期,中山挣脱计划经济束缚,勇立潮头、敢闯敢试,先行破解效率难题,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在一路高歌猛进中,许多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埋下了今日的隐忧。
多年来,中山囿于“顺境之困”,习惯了在江河里洗澡,没能到大海中游泳。当身边同列,或无畏险滩暗礁、勇闯改革“盲区”,或不惧刀刃之痛、开拓转型“难区”之时,我们依然沉溺于“温水”中,不疾不徐。
这从工业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严重倒挂,就可见端倪。2010年,我市房地产投资超过工业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主力,并由此一路攀升,到2019年一季度占比高达70.8%;同期,工业投资比重从35%下降到15.9%,2017年开始连续3年负增长。工业失速,让城市“虚胖”的体质日益臃肿、不堪重负。
问题就是导向。去年我市全力扭转投资“低位失衡”的态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工业投资增长49.8%,实现全省排名“双第一”。重点工业项目动工223个、计划投资额450多亿元,均为2019年的3倍多;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8个,实现十年来10亿级项目零的突破。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58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省公路水路投资的八分之一,超过整个“十二五”的投资总量。
至去年底,全市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19.6%,房地产投资比重下降到40.6%。这意味着,“一锤子买卖”少了,“下蛋的母鸡”多了。整个经济基本盘重新立稳,不再陷入“无枝可依”的境地。一系列长期性、结构性、累积性问题,缚住城市手脚多年的“死结”,也将迎刃而解。
——这个“轻”,是锚定前进方向、轻车熟路的“轻”。
在经济企稳回升、形成追赶之势的同时,中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越发明晰。
当前,“双区”建设国家战略纵深推进,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大湾区“国家队”成员,中山的定位、担当不言而喻。在城市群竞合发展中,中山优的是地理区位、实业基础、综合环境,缺的是要素承载力、产业支撑力、创新引领力。当务之急,就是如何锻长板、补短板。
中山明确,把“3+4”重大平台建设作为全市“头号工程”, 谋划布局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强的七个重大平台,重构产业空间布局,打造承接“黄金资源”的“金饭碗”;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通过“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行,奋力再造两个产业新中山,向制造业一线城市进军。
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三个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重点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黑臭水体整治、蓝天保卫战和政务服务环境大提升“六大战役”,这些在去年收获累累硕果的行动,要一战三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框定“路线图”,内心就踏实,步履就稳健;牵住“牛鼻子”,就不怕“瞎抓”,更不会“抓瞎”。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围绕“头号工程”“三个年”“六大战役”紧锣密鼓部署,各镇街、各部门不待扬鞭自奋蹄,工作谋划有理有据、落实有章有法、成效有板有眼。
三年以后,这座城市将拉开“骨架 ”、畅通“血脉”、扮靓“颜值”、升华“内涵”,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深中通道通车带来的质变。届时,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基本奠定,一定会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个“轻”,是政治生态优化、风轻云淡的“轻”。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一年多以来,中山围绕干部队伍“干劲从哪里来”出实招,破解“没人做事、没心做事、没能力做事”的困局。
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强化选人用人正确导向,让广大干部在打擂台、拼本事中见高低;实施干部队伍结构优化工程,形成老中青搭配梯次结构,激发各年龄段的积极性……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整个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从26条“瓶颈路”逐条打通,到项目落地不断跑出加速度;从中心城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大捷,到政务服务水平跻身全省“第一梯队”;从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争取全方位支持,到龙头企业纷纷表态扎根发展……这些全方位、肉眼可见的改观,让广大干部对自己更有信心,社会对中山更有信心,老百姓对党委政府更有信心。
重塑“中山虎”精气神的实践充分证明,一切不为发展殚精竭虑、不为群众解忧造福的行为,注定没有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反腐影响经济”的谬论,终要没于尘埃。一个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干事创业氛围,一个海晏河清、乾坤朗朗的政治生态环境,是我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坚实的保证。
没有什么比在逆境中前行更加砥砺精神,没有什么比从磨难中奋起更加鼓舞人心。中山已过万重山,伟人故里上下翘首以盼的愿景,重新照进现实。尽管许多的努力不会立竿见影,但那一次次自省、抉择、探路和冲锋,都孕育着厚积薄发的动力。眺望前路,我们多年慢进落下的差距还须清醒认知,转型升级的阵痛尚有待时日化解,赶超跨越的征程唯有以脚步丈量,重振虎威的梦想还要靠实干诠释。可以坚信的是,已经站了起来,就不会再倒下去——纵有千峰万壑、千难万险,我们都将团结一致、开拓前行,以闯、创、干的不灭意志,托举起一个愈战愈强的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