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吟诵古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发布时间:2020-06-13 14:52:05

挖掘传统吟诵古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发布时间:2019-03-21 10:30     信息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89

  阳春三月,芳草萋萋,在这个春光妖娆的美好时节,东区竹苑小学迎来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培训实践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之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秘书长徐健顺教授,来自山西的全国吟诵名师郑忠青老师以及徐健顺教授专家团队的老师们。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原小学语文教研员、陈春艳副主任也应邀全程参与本次活动。

  3月20日上午,竹苑小学“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培训实践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陪同专家组聚集在清新典雅的三楼美术室。活动初始,竹苑小学的学生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传统节目。语文科组呈现了“经典传唱”,孩子们以唱、诵、演等多种表演形式,或慷慨激昂、或款款深情,精妙地演绎了经典古诗文,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经典诗篇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体育科组带来的千字文武术操更加精神抖擞,小朋友们坚定有力的一拳一腿,响彻场室的“哈哈”声,不仅彰显中华武术的神韵气度,也把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是学校男子舞蹈队的小演员们表演的“大头娃娃”,小演员们在动感的旋律中尽情舞动,他们韵味十足、神形兼备,用活力与舞蹈尽显广东大头佛文化的丰富底蕴。

  接下来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培训实践研究”课题主持人晏利红主任宣读开题报告,并从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步骤、预期成果等方面汇报了课题实施情况。晏主任不仅汇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后续思考,还提出了课题组在课题规划和传统文化培训内容建构中存在的困惑。随后的专家指导环节里,徐健顺教授从多方面分析和论证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和可行性,并对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日常资料积累及成果梳理都提出了非常中肯到位的意见,一一解答了课题组提出的问题和困惑,使大家受益匪浅。

  吟诵名师郑忠青老师为竹苑小学语文老师们展示了一节吟诵示范课《送元二使安西》。郑老师一改传统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将古诗的音律作为本次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吟诵中的高低、长短音的变化将古诗的音律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四3班的孩子们面前,使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古诗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下午的活动转移到一楼电教室,东区其他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们也前来参加。首先,郑忠青老师又为五(2)班的孩子们上了一节吟诵课《声律启蒙.一东》,郑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孩子们从老师的示范吟诵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利用吟诵方法大胆创新,勇敢表达。短短二十分钟,学生们学得真情投入,学得如痴如醉。郑老师这种实实在在的古诗吟诵教学示范,为与会的老师们展示了吟诵教学的一种模式,为课题组的老师们展示了一次丰富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形式,也为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古诗词魅力、传承国学经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徐建顺教授的讲座《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前景》把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徐教授在回顾了中国近百年来基础教育的问题之后,详细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构建体系,徐教授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塑。徐教授围绕中华文化精神分别从普及教育的最终目标、核心、学术共识、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讲解。通过本次讲座使与会老师们对国学的概念、学校对国学的需求以及重建中华教育体系有了清晰的认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徐教授一一解答了老师们提出的关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困惑。

  这次“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培训实践研究”课题研讨活动,不仅使老师们了解了吟诵的基本方法,感受了吟诵的艺术魅力,也增强了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修养,认识了课题的努力方向。相信未来没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一定会走得更宽更远。


  

撰稿单位:东区竹苑小学撰稿人:马小妹校对人:晏利红

联系我们

联系人:舒工

手机:13726017833

电话:0760-86320799 86697448

QQ:64407753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万里路2号16卡首层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邮箱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