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消家长们对“双减”的顾虑,还需要学校“四改”

发布时间:2021-09-18 17:51:32

打消家长们对“双减”的顾虑,还需要学校“四改”

全文长 4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满以为教育部给社会呈上“双减”大餐后,会赢得满堂喝彩。然而有关媒体透露:开学前几天,北京教委的电话被家长打爆了,反映的内容主要还是家长鸡娃意愿不减,想自己安排孩子的放学时间,不想将孩子佛系托管。

家长们之所以对“双减”大餐不领情,不外乎这样几个原因:

一是不解放。这些家长认为,当下孩子作业、培训负担是减下来了,但未来终究还是要面对中考、高考。现在不多做些题,到时候要吃亏。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他们没有认识到,随着新高考命题方式的变化,靠重复刷题赢得高考的导向正在被扭转。比如新高考的语文试卷,有几道题是考生曾经刷过的?“考到的都没教过,教过的都没有考到”,几乎成为新考试的趋势。新高考风向标的转变,会迅速传导到中考。认识不到新高考“反刷题、反套路”的新动向,当然会迷信“只要揪不死,就往死里揪”的苦学模式。

二是不满意。两个小时的延时服务,不少学校采取的是“圈娃”模式,以留住学生、不出安全事故为服务宗旨,由学科老师轮流看住学生做作业。学校客观上也想丰富延时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但是要让已经忙了一整天学科教学“正餐”的老师,再在“加餐”上付出精力,显然力不从心。家长们觉得与其让孩子被“圈”在学校里耗时,还不如领回家另辟蹊径。

三是不放心。面对义务教育一二年取消纸笔考试、小学只进行期末考试等考试管理新政,不少家长觉得如果不考了、考少了,无法及时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对学校、老师的教学质量也无法甄别,他们不愿意当这个“小白鼠”。多年来一直奉行的“考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突然一下子被大幅度缩水,家长们感到不安。

家长群体中,对“双减”新政有不同的声音,无可厚非。面对“双减”,家长们之所以“想说爱你不容易”,归根结底还是担心负担减下来了,质量也减下来了。

打消家长们的顾虑,让更多的家长拥护、支持、卷入“双减”新政,需要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担当起“减负不减质”的责任。我觉得,今后应该在“四改”上着力:

一改:改课堂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这么多年,教育界从来没有停止过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但是,“雷声大、雨点小”、“花样多、效率低”的状况普遍存在。不少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用炒“夹生饭”的策略提高成绩,结果加重了学生负担,牺牲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美其名曰都是为学生好。

“双减”后,滥布置作业、布置低质量的作业,将会被叫停,依靠加大作业量,靠提高熟练度提高质量的旧学习方式,会因为更严格的监管和新的考试导向而失灵。这就倒逼着课堂教学改革要从“打号子”,转向贴地行走。

如何改课堂?触及学习本质,让“教”的逻辑为“学”的逻辑服务,把“教堂”变成“学堂”。判断一节课是不是以学为主的课,有四条标准:

一看是不是创设了真实情境。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是因为学习的意义丧失了。创设真实的情况,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懂得学习的意义。

二看是不是实行了任务驱动。以碎片化、低智型的提问推动教学的课堂,出发点并非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是为了教师完成教的任务。好的学习任务,是学生需要借助与文本对话、与伙伴对话、与自我对话,才能找到答案的。

三看是不是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实践机会。“物理不碰物(物体),化学不见化(变化),生物不懂生(生命)”,是当下课堂实践缺失的典型表现。老师迷恋的听讲模式,其实是一种被动的、低效的实践,“学习金字塔”模型认为,听讲信息只留存5%。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说”起来的对话,可以称之为积极的实践。

四看是不是实施了科学的评价。课堂上的科学评价,是以激发学生探究愿望和兴趣为价值取向的。它应该是学生完成挑战性问题时真诚的欣赏,是学生学习迷思时充满期待的眼神,或学生时挑战失败时一句暖心的安慰。好的课堂评价,是点亮而非吹灭。

二改:改课后服务形式,提供丰富多彩套餐。

有的校长、老师认为,课后延时服务一下子将在校时间拉长了两个小时,可以在这个时段加课时、加作业,解决以往教学上紧赶慢赶的状态。如果把课后延时服务看成是低效率课堂的“补丁”“加长版”,无疑会倍增学生对无趣课堂的痛苦感受,滋生隐形心理负担。

对于孩子放学后家中无人照看的家庭,学校采取“圈娃”模式,家长会有一种满足感。但对于有高层次发展需求的家庭,提供留下补课、做作业的服务方式,家长当然不会买帐。

我认为,有吸引力的延时服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可选择,有弹性。学生留在学校的时间可以由家长自由决定,可长可短,可连续可间断,不必强求统一。也许这样做会增加学校管理的难度,但是既然认定延时放学是一种服务,就应该坚持“利他性”,而不是图管理方便死守“利己性”。

二是课程化,有成长。课程是达成教育目的的载体。如果把延时放学服务目的定位成“看住学生,完成作业”,就未免太过于低级、简单。我认为延时放学服务,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更加生动主动发展”。基于此,服务的内容就应该形成模块化、体系化、多元化的课程套餐。2017年姜堰在全国率先推出弹性上放学服务时,就推出了“读起来、写起来――品味经典时段”“动起来、趣起来――张扬个性时段 ”“问起来、做起来――温故知新时段”的课程套餐。

叫座,必须要有绝活儿。服务,必须要有热情、真情。“看管”,一个极为冷冰的词!仅仅能提供课后“看管”的服务,省力省事,但不能体现教育服务的温度。“看管”服务,一定不会被家长看好,也一定不会持续。

三改:改学习评价模式,形成多元增值激励。

无纸笔考试、减少考试次数、淡化考试结果运用的考试新政面世后,之所以引起家长们新的焦虑,还是缘于对新考试的认识上有误区。新的考试管理文件中明确了本轮考试监管的初衷:解决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这是在通过“度”的把握上为频繁考试降温,并非不要考试。

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待考试新政,一方面要从过于迷恋考试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抛弃简单地用分数把学生、学校分成三六九等的评价思维,同时要清醒地意识到“无纸笔考试”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推行更好玩的考试;“不公布考试分数和名次”不是不要考试结果,而是要淡化甄别功能,放大激励功能。

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评价,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变“纸笔考试”为情境化游考。所谓情境化快乐游考,就是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完成指向学科素养的挑战性学习任务。这种考查形式,没有纸质试卷,只有场景和由多种角色组合而成的评委团;没有分数,只有等级和充满激励的言语和小奖励;没有一考定乾坤,可以复盘、重新再来。设置情境化游考,比出一张试卷考试要复杂得多,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低年级学生因考试带来的害怕、伤害,避免过早地把孩子带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恶性竞争跑道。

二是变“秋后算帐”为及时性反馈。考试的目的是为改进教和学而服务的。沿袭多年的以一张综合性试卷进行频繁的、“秋后算帐”式的考试,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分等,对教和学的改进有明显的延迟性,同时也让至少半数的孩子饱尝了失败者的滋味。考试次数被严格控制后,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就应该采取“小步型、及时性、鼓励式”的反馈,放弃分分计较,追求快捷、高效、无痕式的过程性反馈。如,通过小平板,迅速了解到学情;借助小组公共发表,了解学生思维层次;通过小组对话、同伴肯定,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消除迷思。

三是变“横向比较”为纵向看进步。中国人有句古话:人比人,气死人。有时人的焦虑、痛苦是因为不恰当的比较产生。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用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一位数的计分模式,容易把学生和家长带入到互相攀比中去。过于专注于横向比较的评价模式,比赢了暂时得意,但也心存害怕,生怕红旗不保;比输了气馁泄气,感到自己无能无助。除了中考、高考要肩负选拔功能外,平时一般性的考试考查应侧重于激励功能。我们应该在平时检测中,换一种比较的视角,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级和自己的过去比。因为人的心智都是在生长着的,基本上都是今年会比昨天好。这样一比较,就会比出士气。士气在,成长就在。

四改:改家校合作范式,激活家校共育磁场。

教育下一代的事情,本来是家庭中的长辈应尽的责任,后来社会化分工精细之后,家庭就把一部分责任让渡给了学校。学校无法包揽学生“成人”和“成才”的全部责任,特别是“成人”的教育主体还应该在家庭。“成人”和“成才”这两者之间高度关联,家庭“成人”教育的失败,必然导致学校“成才”教育的无奈。

在教育作为卖方市场的时代,不少学校在处理家校关系上,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家长们膜拜。当下中国教育,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学校生源萎缩,提前进入了买方市场;另一方面城区学校学位紧缺,学校、老师仍然在受用着被家长追捧的幻像。当然,也在越来越多地承受着“觉醒”了的家长们的责难与苛求。家校关系已经成为继医患关系之后,一个相对敏感的社会问题。

“双减”新政后,学校要保持“成才”质量不降的态势,除了目光向内求变之外,还应该目光向外汇聚家庭教育的正向力量。然而一个不争事实:从来没有人教过自己如何做父母。

改变家校合作的范式,仅靠以通报孩子分数排名的家长会,必然会加剧教育焦虑;仍以教师爷式的做派,试图教给父母们科学育儿的方法,你的把戏不会比家长自己到网上看看大佬们的讲座更高明。

我一直认为,在家校合作方式上,你不麻烦家长,家长就会给你找麻烦!麻烦家长,不是让家长代改作业,代做手工等,而是本着做孩子教育“同盟军”“合伙人”的立场,让父母们卷入孩子成长的关键事件中来。

如定期推送《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等共读书目,用经典的力量让父母们明白科学育儿的道理;给父母们推送指导孩子做一次家务、做一个拿手菜、陪孩子看一场好电影、带着孩子走访长辈等“成人”任务小清单,让家庭传递向上向美向善的力量;动员父母们带着体力、智力进校园,在和学校共谋发展的过程,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同频共振。

联系我们

联系人:舒工

手机:13726017833

电话:0760-86320799 86697448

QQ:64407753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万里路2号16卡首层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邮箱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