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是电影《天下无贼》里一句经典台词。
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职业教育正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打通,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提出“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有识之士预言,职业教育的“风口”正在到来!
近年来,中山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坚持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打通产学研壁垒,助力中山产业换挡提速,正成为促进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稳压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剂”。
●学校:优化布局,无缝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对接地方产业的高水平中职学校,中山市深度调整中职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布局,引导职业学校把区域和产业发展等需求作为办学“罗盘”,对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业实施分类管理。
2019年12月,中山中职教育按下改革“快进键”,印发《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将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10所调整到6所,推动中职学校围绕区域产业进行专门化建设、特色化发展。《实施方案》同时界定了学校服务产业领域,如中山中等专业学校服务于创新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精密制造、游戏游艺、新能源、新材料;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业等产业。其他中职学校也有各自的定位。
沙溪理工学校设置的专业学科与新兴产业契合度很高,如在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专业基础上,增设模特、纺织品质量检测、染整工艺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供不应求。中山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狠抓学校所在地的灯饰产业大发展契机,开设灯饰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灯具设计、绘图、制作和安全检测人员等紧缺技术人才,学生就业率100%。中山中专则看到中山游戏游艺基地对动漫人才的需求,创建了“动漫游戏群工作室”,实现“基于工作室分类分岗”的动漫游戏人才培养模式。
中山中职教育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群。中山市从2016年起每年建设3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资助200万元。加快高水平中职学校和“双精准”专业建设,5所中职学校成功申报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中职学校,占中职学校数的70%;6所中职学校创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双精准”示范建设专业16个,该专业学生占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近20%。
●毕业生:不仅“好就业”而且“就业好”
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新兴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中山应如何进一步培育壮大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中山各职业院校积极推进校企精准对接、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双精准”人才培养模式,激发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2020年12月,中山市教体局会同市发改局等6部门联合出台《中山市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意见》,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形成产教融合共同育人机制。
中山不少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不是“空对空”的模拟练习,而是用来自企业实际的环境。“把课堂搬进工作室和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沙溪理工学校校长冯子川说。沙溪理工学校引进共建了张肇达大师服装设计工作室、贺景卫教授岭南非遗服饰工作室、尚道针织服装设计中心等20多个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为社会培养大批高技能服装人才。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与近4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与区属国企共建占地240亩的生产实训校区,探索出一条市场化新路,得到教育部的认可。
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缩短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距离,让学生脱胎换骨。
据介绍,工作室实行“双师”指导,让企业师傅和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行考核评价,评价方式不是纸笔考试,而是让企业的师傅参与评价,学生行不行,企业也有话语权。事实证明,凡是经过工作室真刀实枪、反复打磨出来的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紧扣中山“一镇一品”产业结构特点,牵手专业镇打造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起,依托优势专业群对接专业镇,先后建成了南区电梯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小榄学院、大涌红木家居学院等产业学院,实施“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循环递进模式培养人才,使校企联合育人的数量、质量比翼齐飞,让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了“香饽饽”。据统计,中山高职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中职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7%。
中山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体局局长彭晓新介绍,中山的中职生、高职生不仅“好就业”,而且“就业好”。以中山一职为例,该校一大批毕业生成功蝶变,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小胡、小徐还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录用,成为“ 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传人。
●教师: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
职教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教师资源,教师又应该具有哪些素养,才能应对新的人才培养需求?
中山把“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视为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了解,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大量引进包括德国国际设计奖获得者曹利等行业“大拿”,该校85%的专任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沙溪理工学校则制定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管理制度,要求所有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时间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或挂职锻炼。实践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脱产到校外企业挂职,二是在校内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和“生产实训车间”中带项目。
“职业院校的教师不是考一个证就行了,他得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沙溪理工学校副校长卢永辉说。目前,该校各专业“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专任专业课教师的90%以上,基本形成了持续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
同时,各职业院校教职工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协同创新,助力企业、产业“极速前进”。如中山职院与专业镇政府合作兴办的南区电梯学院,已实施20多个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和校企科研合作项目,孵化2家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40多项。
“来到学校就感觉有一股很拼的氛围,让你不想努力都要努力,不想成长也要成长。”青年教师任杰由衷地说。正是在这种不知足的拼搏中,中山各职业院校的老师在各类教学能力大赛中斩金夺银,屡获嘉奖,如2020年12月,由曾惕惕、戈婷婷、宛明珠、王卉玲组成的中山中专教师团队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教育部主办的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另外,沙溪理工服装专业部教师李莹、胡建儿在全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斩获一等奖;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立飞获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称号,为广东省5位获此殊荣的入选人之一;陈畅足、陈彦玮在广东省“南粤杯”服装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中被评为“影响中国——广东省十大新锐服装设计师”。中山现代职业学校的老师在2021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6个省级一等奖,在全省所有参赛学校中名列第一。
●服务:中高职一体化,助力中山高质量发展
彭晓新认为,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中山要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为创新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技术人才,近年来,中山市积极构建中职、高职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做优中职教育,做强高职教育,进一步释放职业教育的人才红利。
2016年,中山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出台《中山市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按照“专业匹配为主、地缘靠近为辅”原则,建立了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院3个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三二分段、五年一贯、高职专业学院等途径,打通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9月,中山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就读的比例达到66.6%。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中山职教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也已吹响,市教体局副局长黎国喜表示,中山将努力破解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难题,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