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囤资料的家长可能白忙了

发布时间:2021-09-28 11:01:14

那些囤资料的家长可能白忙了

随着“双减”政策执行的逐渐落地,让不少以往通过课外班落实孩子教育的家长“慌了神”,其中一部分家长最近正在忙着买硬盘“囤课”,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自身辅导功课能力的不足。

对于硬盘“囤课”这种行为,没想到连教育部都惊动了。在9月23日的记者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家长这种行为完全没必要,而且培训资料不是买的越多越好,要优中选优,要注意孩子们的使用效率。”

但为什么屯资料没有用?还需要和家长仔细聊聊。

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资料是哪里来的?

目前,很多父母所谓“囤课”,就是将原来课外培训班的“录播课”存下来,这以往都是各教育机构名师们做宣传或者是打样子用的。还有另外一部分资料,就是名师的一些讲座或者是网络音视频课,比如“凯叔讲故事”,“樊登小读者”等。

这些资料不能说完全没用,比如一些简单的英文童谣,还有一些古诗文朗读、讲解,都是启蒙教育的好素材。但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同学,这样网课的作用会越来越弱,原因何在?

“很多课程其实是为刷题准备的,但这种模式越来越势微。”一位教育改革从业者告诉笔者,刷题的核心在于熟悉“套路”,但这恰恰是教育改革的重点。

以很多学生头痛的语文阅读理解中的“词语解释”为例,某教学机构给出的套路是解词“七字诀”:“本指、喻指、文中指。”具体就是说,解答一个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需要通过“本指”(解释词语本身的意思),“喻指”(理解词语的引申含义)和“文中指”(即将解释带入文中语境)。简单来说,通过这三个部分,来达到阅读理解的“踩分点”。这就是“套路”。

这种“套路”的弊端在哪里?

前两年,苏州高中的一次语文考试,选了作家王亚的一篇散文《清明》,一位考的不算理想的学生,通过微博联系了王亚,想考考原作者。王亚没多想就随笔答了题,20分的题,作者仅得了6分,舆论一片哗然。其实笔者也仔细了解了一下,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王亚不懂答题的“套路”,即便全写对了,也踩不上分。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业内人士都在呼吁,当前的语文阅读考试是否合理,能否参考英语考试全部改为客观题,但加大阅读量。这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也规避了主观性答题的的不确定性。

不仅如此,国内教育的很多内在逻辑正在发生改变。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谈到,“现在,社会有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大学前面,很多颠覆性的技术,以及新的观念、理念,都不是出自大学,而是出自大学校园外,第一个捅破窗户纸的往往不是大学。这让我感到很担忧,如果大学还不解放思想,主动变革,就要被社会边缘化。”

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作为大学选拔的初中、高中教育,是否也与未来社会需求“脱节”了。

正如很多教育人士所呼吁的,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难题就是应试教育的转型。高中阶段(即16-18岁)是人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但很多学生因为考试“独木桥”的存在,将大量精力浪费在重复训练的“刷题”上,题海战术不仅仅是浪费时间,也消磨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国人感慨“高三是个人知识巅峰”,这对全社会来说恐怕并不算什么好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家长所“囤”的课程,都是即将被抛弃的刷题“秘笈”,这无疑与教育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也是对未来孩子发展的一种“禁锢”。

撰文/张兆瑞

责编/张兆瑞

联系我们

联系人:舒工

手机:13726017833

电话:0760-86320799 86697448

QQ:64407753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万里路2号16卡首层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邮箱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