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工业的发展前景及建议_

发布时间:2018-04-17 09:14:10

聚酰胺工业的发展前景及建议_

聚酰胺工业的发展前景及建议

A -
A +
2013-09-09 体博网

  聚酰胺链中,因其原料工业生产技术目前还没有重大突破,其成本和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得聚酰胺切片的成本大大高于聚酯切片,严重制约聚酰胺纤维的竞争力,其市场增长缓慢,但由于作为工程塑料等非纤维用途的拓展,使得聚酰胺工业仍然充满活力和生机,呈现蓬勃发展的前景。

  聚酰胺自作为工程塑料使用以来,现在主要的品种有PA6、66、12、610、612、1010、46、MXD—6和全芳香族PA等,近年来又开发出了6T、9T等新品种,使PA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宽。

  2004年世界PA6及PA66工程塑料的总生产能力为1878kt/a,其中,美国为802kt/a,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42.7%;欧洲733kt/a,占39%;日本210kt/a,占11.1%;亚洲公司(不包括日本)为104kt/a,占9.2%。这说明PA工程塑料生产商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其生产能力占世界总产能的90%以上。

  从消费结构来看,PA6和PA66的消费量占PA总量的90%左右,居主导地位。2011年世界PA66的消费量为740kt,略高于PA6的680kt。欧洲消费结构为PA6占50%,PA66占40%,PA11、PA12和其他均聚PA占10%;美国PA66用量超过其他品种;日本则是PA6消费居首位,为52%,PA66占38%,PA11和PA12占5%,PA46和半芳香族PA占5%。

  我国聚酰胺生产和需求情况:

  目前我国中石化巴陵分公司、南京帝斯曼、石家庄化纤化工、巨化集团公司等四家己内酰胺(CPL)生产企业。我国己内酰胺生产量从1990年8.452kt、1997年突破10万吨,达100.2kt,2003年产量分别达到200.8kt,2004年产量达到228kt。

  尽管近年来我国己内酰胺产量增长较快,但仍不能满足我国聚酰胺工业发展的需求,进口量不断增长,进口由2001年的306kt,增至2004年的449kt,占当年国内消费量的66.4%,进口仍是国内的主导消费,这说明我国己内酰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多条高档轿车生产线的投入使用,为我国聚酰胺塑料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另外,我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尼龙膜工业,其生产能力已超过40kt/a,这也将为我国聚酰胺工业发展作出不小的贡献。

  业界对我国聚酰胺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 新上己内酰胺装置最好是采用国产化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方法 ,以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针对国内市场对己内酰胺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有不少的厂家正打算加入己内酰胺生产行业,以满足市场需求,计划新增产能达1120kt/a,这对发展我国聚酰胺工业是有益的。但是,己内酰胺项目投资大,生产流程长,工序复杂,且大多数厂家没有生产己内酰胺的经验,投资风险相当高,因此,建议新建的公司最佳投资方式是与现有生产企业联合新建装置,部分技术引进,大部分技术用国产的,这样不仅投资成本降低,而且可以得到宝贵的生产经验,缩短投产时间,赢得市场。

  2. 我国聚酰胺工业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应走集约化道路,形成规模经济 。目前,聚酰胺行业内的厂家众多,上规模的企业少,聚酰胺后续加工企业多数是千吨以下,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也不少。应以聚酰胺原料规模较大的企业为龙头,向下游深加工发展,重组兼并小型企业,扩建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与进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3. 加强技术开发能力。 从产品课题立项、实施研发和成果鉴定等方便,引导和扶持科研项目与成果产业化。搞好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同时,企业也可通过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合资,购买技术专利或配方等多种形式,缩短与国外生产技术的差距。

  4. 加强废料的回收再利用。 近几年来,我国聚酰胺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聚酰胺纤维及塑料产量近1000kt,但到目前为止,废料的回收再利用技术还未得到重视。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相关科研机构开发回收技术,这将是有效利用资源、美化环境的重要举措。

联系我们

联系人:舒工

手机:13726017833

电话:0760-86320799 86697448

QQ:64407753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万里路2号16卡首层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加好友


在线留言
您的姓名
邮箱
联系电话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