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舒工
手机: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万里路2号16卡首层
发布时间:2017-08-21 00:00:00
8月19日,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客座教授李世源做客珠海文化大讲堂,为珠海市民介绍了珠海宝镜湾岩画的不同内容,还就其中个别岩画进行了深度讲解和科普。在他看来,珠海宝镜湾岩画的发现和研究,更成为南中国岩画发现中与海洋文化有关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
宝镜湾岩画
发现五处共有七幅
据李世源介绍,宝镜湾岩画至今已经发现了五处共七幅,分布在风猛鹰山的高峰、山腰和山脚沙滩上。七幅岩画中最为重要的两幅是藏宝洞即山腰间的岩画,尤其是东壁岩画最为突出。这幅岩画高达2.9米,宽约5米。其线条繁缛复杂,中心及最高部位的画面刻凿着两条上下叠压的舟船,船的中轴线上刻着一个头戴羽冠、面无轮廓却显得异常镇定威严的饕鬄状人形。
李世源在综合了自己三年研读识别宝镜湾岩画的经验后,表示破译藏宝洞内三幅岩画是判读整个宝镜湾岩画的关键。而藏宝洞三幅岩画中,东壁岩画是重中之重,是能否判读整个宝镜湾岩画的关键所在。
同时,宝镜湾五处七幅岩画中,大坪石、天才石的刻凿风格潦草、简单,可以说是创作东、西壁岩画前期的作品。从技法上讲,无论是从构图还是刻凿线条的流畅程度,乃至表情达意的高度上,都与东、西壁岩画不可同日而语。应该说,大坪石和天才石的岩画极可能是技法探讨、刻凿工具和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的摸索过程,是东、西壁岩画刻凿前的酝酿阶段。
凿刻手法
主要采用磨刻工艺
中国岩画的凿刻手法的研究与探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在不停地发展和深入。中国岩画的分布从北到南,从西到东都有重要发现。而珠海宝镜湾岩画的发现和研究,更成为南中国岩画发现中与海洋文化有关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
宝镜湾岩画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意义,在刻凿手法上也丰富多样,值得系统地探讨和研究。比如高踞峰顶的太阳石和蹲卧沙滩的月亮石以及天才石,主要采用磨刻的手法。太阳石岩画的周边还采用了减地剔凿等手法,来为岩画中心的太阳图案造成云蒸霞蔚的效果。
岩画内容
含有文明起源因子
李世源认为,宝镜湾岩画的内容,特别是东壁岩画系列图像中,非常清晰地反映了远古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习俗与生活中的重要场景。这些可以称为“文明因子”的图像,恰恰又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岩画实际发生的年代。岩画中透露出来的时代气息,是任何科学仪器无法测定的。宝镜湾岩画出现了许多祭祀与崇拜、王制与图腾的符号。其中礼器的运用也在岩画中出现。藏宝洞东壁岩画中“圭”的出现,明显表露出所谓礼器也有镇压的功能。宝镜湾藏宝洞东西壁岩画上关于船舟的凿刻,目前可以说是中国所知道的最早的船舟形象。
岩画年代
史前人类生活场景
宝镜湾岩画内容丰富多彩,所反映的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再现了远古人类在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情景。岩画场景中陶鼎、石圭的运用,各氏族部落图腾的出现,特别是其后称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呈现,这样一个热烈而隆重的场景,可谓是千年一遇的盛况。而载王之舟中“帆”的运用,船已经脱离了独木舟的原始面貌,呈现出头尖翘原始海船的形象,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远古祖先已经有了与海洋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这种与海洋为伍、征服海洋的能力,今天既不能高估,但也不能小瞧。
李世源认为,史前考古遗址的重大收获,对人类当时生存状态的揭示具有积极意义。宝镜湾岩画中用图案反映出的史前人类在经济、文化、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际生活的真实场景,应该说其意义和影响更直接直观地表达了人类在迈向文明门槛的进程。
特色
岩画遗址同处一地 仍有诸多未解之谜
在李世源看来,宝镜湾岩画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这就是岩画与遗址同处一地。遗址科学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与岩画的发现研究正同步进行。这是宝镜湾岩画目前独有的特色。
但是,宝镜湾岩画内容的辨识和判读,越是深入发现的未解之谜也越多。宝镜湾史前先民作为百越的一支,他们为何一定要择岛而居?氏族内部的分工与管理,日常生活除了打鱼捕猎,又是否还有农耕?岩居与高脚屋如何分布?加工制作的玉器是自用还是供奉,或用于流通交换?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解读
中华岩画第一“龙”
珠海宝镜湾藏宝洞因汪洋大盗张保仔的传说而得名。洞里当然不存在传说中张保仔埋藏于海岛上的财宝。但是,洞中东壁西壁上的岩画,却称得上祖先留下的文化珍宝。尤其是滚落在两壁之间的巨石下方,巨石阴影覆盖处的岩画中,保存着一条堪称完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征的“龙”的形象。宝镜湾东西壁岩画中刻凿着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的“龙”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龙”在中华民族的心理层面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象征。衍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在寻根,他们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
最早的船舟形象
宝镜湾藏宝洞、西壁岩画上关于船舟的刻凿,目前可以说是中国所知的最早的船舟形象。
对于船舟的研究,由于资料缺乏,包括考古出土的资料在发表时因自身归纳演绎的逻辑系统与传统史学的认知疏离,一般的读者,几乎无法把握哪些工具亦可以作为伐木和进行木制作的媒介。
扫一扫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