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舒工
手机:13726017833
qq:64407753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乌石村万里路2号16卡首层
发布时间:2016-12-26 00:00:00
猴年岁末,这个城市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无疑是珠江口西岸中心城市的标志建筑,对外文化交流的高地——珠海大剧院即将迎来它的首演。对于见证着“日月贝”从土建到散发出迷人炫彩灯光的每个珠海人来说,是兴奋的,也是骄傲的。
五年来,伴随着国家和广东省加快文化改革的步伐,珠海市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文化惠民为导向,文化发展硕果累累。相继建成“一院两馆”,全市312个村居100%建成村居文化中心,建成数字农家书屋316家,实现100%全覆盖。全面完成广播影视民生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122个行政村、5.95万农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让城乡市民共享了文化发展成果,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从高大上院馆到接地气的市民艺术中心 文化“大本营”实现全覆盖
冬至的午后,占地约60平方米的斗门区新马墩村文化活动中心舞蹈室内,十多名文艺爱好者正跟随老师跳着广场舞。“现在文化活动中心是村民娱乐的大本营。”村民珍姐告诉记者,文化活动中心以前是老人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两年前与村委会重新整合、改造建成,占地约200平方米。设有舞蹈排练室、电子阅览室、未成年人活动室、图书室等。每天都会有一大批村民和小孩前来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不仅是新马墩,如今斗门和金湾,乃至海岛的村居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平台建设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此外,投资1374万元占地3344平方米的香洲区狮山市民艺术中心于今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这也是我市首个市民艺术中心。“阅·潮书吧”等高端、前沿的文化设施和44个文艺团体先后进驻,为居民带来了更多、更完善、更高层次的综合文化艺术体验和服务。
这些,就是五年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狠抓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活动的“牛鼻子”。让居民发挥“主人翁”精神,充分参与、建设、共享,改变以前“有站无人”的状况。为此,我市加大财政投入,将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体育公园、农家书屋建设、市民艺术中心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件民生实事。2012年以来,累计安排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1.3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2016年完成15个市民艺术中心、110个村居文化中心和34个体育公园建设,初步实现“十分钟文体圈”,让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都有了“大本营”。
接地气的市民艺术中心和村居文化中心,加上即将迎来首演的珠海大剧院,目前,珠海已逐步形成市区镇村立体网络,初步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
从文化惠民到城市品牌活动 文化成果实现全民共享
群众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文化强市的落脚点。近年来,我市利用市区镇村四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市区村居三级市民艺术中心等文化阵地,以“市民艺术节”、“粤剧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展示、高雅艺术普及、艺术创编及研究、国内艺术交流等活动,文化成果有效惠及全市广大人民群众。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艺术培训交流、文化娱乐休闲等参与性强的活动,发挥镇村两级文化设施的文化宣传和阵地作用。五年来各类文化场馆开展群众活动近万场。如香洲区吉大石花社区,充分依托利用社区文化中心平台,按照“群众点单,社区接单,志愿者服务”的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由社区根据群众所需,筛选钢琴、二胡、书法、舞蹈、声乐等20多个文化项目,邀请艺术类老师作为志愿者,进行文化公益授课。今年设置了37个不同类型的班次,服务志愿者老师达到60多人,报名群众350人,开展了公益课600多场次,实现居民需求与文化服务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强化交流合作,积极发挥口岸城市的优势,实现文化共融。通过中国国际马戏节、珠海莫扎特青少年音乐比赛、珠海国际沙滩音乐节、北山音乐节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港澳居民参加,加强文化双向交流。并鼓励各类文艺团体、艺术机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发挥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走向港澳市场。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马戏节在澳门举行了惠民展演,共计有近4000名居民观演,促进珠澳文化交流。
扫一扫加好友